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记者从5日在京举行的202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了解到,国家文物局2023年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。(1月5日《中国青年网》)
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、遗迹,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一座城市的文物和文化遗址奠定了它的文化基调,彰显的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厚度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,对历史文化的传承、传播具有重大意义,不但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,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更能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,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。国家文物局2023拟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,旨在廓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、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、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。让文物有“数”可循,值得一赞,但文物保护有数更要有为。
保护文物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但纵观事实,可谓是差强人意。一个时期以来,一些地方出于政绩、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,对于开发利用文物不遗余力,但在保护上却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有时看似打着保护利用并重、管理开发并举的旗号,实则是徒有虚名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难以弥补的伤害。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,近30年来,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,一些登记在册或许受到法律保护,但也不排除各类建设活动对文物的损毁。可见,不能单纯认定哪些是地上、地下、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,更得着力保护二字。
当然,文物的保护与资金有关,但并非必然。而人的问题,才是最大的问题。所以如会议指出,通过普查,要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,全面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,全面编制实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,全面建强文物保护机构队伍,全面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。的确,因为经济利益天然的急迫性,因为一些地方为了以文物来提高本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率、GDP的增长而缘木求鱼,因此,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意识不高、公众参与文保的法律保障不完,导致文物保护的缺位,使得文物安全堪忧。
对此,光有普查没有制度远远不行,光有制度没有落实则远远不够,还需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。按理,《文物保护法》相关规定,足以对地方管理者和违法者以震慑。可事实上,法律条文对文物的保护、开发、建设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,但由于“保”与“护”逐渐分离。所以,文物保护确实需要多方参与,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,实施“零容忍”。同时,加大文物保护管理力量,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,不断警醒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,通过相关文物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,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。
文物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。保护文物,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,滋润道德力量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现。相信,只要能从严格执法入手,从健全完善体制着手,强化对违法行为的追责和约束;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能打心底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,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;只要相关监督能沉下身,提高违法成本,定能让所有的人敬畏法律,尊重历史,力行保护,迎来文物安全的一抹阳光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